|
|
EN
  • 业务咨询

    中国:

    Email: marketing@medicilon.com.cn

    业务咨询专线:400-780-8018

    (仅限服务咨询,其他事宜请拨打川沙总部电话)

    川沙总部电话: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线留言×
点击切换
News information
新闻资讯

多因素影响单抗PD-1/PD-L1研发受捧

2016-05-24
|
访问量:

汤森路透数据显示,目前处于临床到上市阶段的生物药与化学药比为3:4,今后两年里可能获批的各类生物药达214种。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已被视为研发的重点领域。截至2016年5月10日,全球在研单抗药物共700个(84%处于临床阶段),已上市药物88个,NDA阶段药物23个,潜在“重磅炸弹”靶点包括CTLA-4、CD-20、PCSK9、VEGFR等。
5月12日,由亚化生物主办、美中药协协办、上海药物创新产业化开发中心支持的2016中国单抗药物开发与市场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中信国健研究院质量部执行主任谭青乔在会上表示:“单抗新药研发前景一片光明,但挑战无处不在。”

多重因素影响单抗研发

专家指出,单抗药物已被证明在炎症、免疫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其仅能延长癌症患者6-8个月的生命,且价格非常昂贵;不同个体的免疫系统存在差异,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何通过创新的工艺技术提高产品纯度和产能,设计控制生产过程中批次间的差异,对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国内企业生物学研究较薄弱,很多企业都希望对现成的产品进行工艺开发然后就生产报批IND。单抗产品的创新性依赖于生物学研究支持,比如新的抗体支架、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半衰期等。”上海华奥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向阳表示,过分追求高产量可能会牺牲药品的质量,而后者才是病人获益的关键。
谭青乔强调,单抗药物研发的全局把控以及QbD理念对于药物成功开发至关重要。“单抗工艺复杂性和分子本身的异质性给分析表征带来挑战,建议企业紧密结合先进技术、监管法规以及产品本身特性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和阶段性质量分析,在研发各阶段与分析部门密切配合、开放交流,从而有效地确保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的提高。”
政策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药研发。现在中国药品审评审批效率大大提高,以往等待CDE批准临床试验申请(CTA)需要2-3年,而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后基本只需要6个月。
这意味着在抗体类生物类似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同时,疗效更好的新兴抗肿瘤单抗药物,如PD-1/PD-L1药物也获批进入临床,类似药和新药两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提示企业可能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对项目的价值重新进行评估,调整研发策略。
此外,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新华对单抗药物未来在市场上可能会面临的定价风险表示出了担忧:“如果外企原研药在进入国内时自动降价一半,国内企业还能否保证生物类似药在价格上具有优势?这是非常大的考验。”

PD-1/PD-L1研发炙手可热

作为备受瞩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PD-1/PD-L1抗体类药物正在成为全球各大药企追捧的新秀,国内也不例外。
据CDE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有5个PD-1/PD-L1项目IND申请获批,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时有6个PD-1/PD-L1项目已提交IND申请。有研究机构预测,PD-1/PD-L1药物在中国的销售峰值将超过90亿美元。
周新华博士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中国癌症病人数量多,市场大,容纳10家企业应该不成问题,但现在还很难预判国内这些PD-1/PD-L1药物孰优孰劣,一切都需要临床数据来检验。
有与会人士透露,目前国内有近100个处于研发阶段的相关项目。信达生物制药公司商务合作部高级总监徐乃迪表示,扎堆研发会导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未来则很有可能面临价格战。
“在产品难分高低的情况下,临床试验设计和速度、市场营销、价格、医保、市场准入等因素将起决定性作用。”他表示,现在PD-1/PD-L1药物治疗应答率仅为1/3,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联合疗法等手段让更多病人获益值得企业思考。
不过,也有专家对略显拥挤的PD-1/PD-L1药物研发市场持乐观态度,“现在很多企业一开始就在以国际标准进行研发,甚至是全球同步研发,这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尽管玩家很多,但从提高标准的角度来看也是好事。”

相关新闻